首页 >> 档案文化 >> 荆楚文化 >> 正文

黄鹤楼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6-10-21 阅读次数:

  很早以前,有个穷苦的老婆婆在武汉的蛇山上摆了个小茶摊。老婆婆心地善良,远近的穷苦人都愿意到她的茶摊歇脚喝茶。一天早上,老婆婆看见一个道士昏倒在地上,她连忙把他扶起,给他擦脸。道士醒后,老婆婆请他喝茶。道士说他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哪有钱喝茶啊!老婆婆就冲了茶又掏钱买了两个烧饼给道士吃。道士吃了饼、喝了茶,站起来笑着说:“好心必有好报。”说着用手一指,只见金光一闪,老婆婆揉揉眼睛一看,小茶摊变成了好大的一座茶楼。道士又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说:“你拍三下,它就会下来跳舞。”说完就不见了。老婆婆的茶摊变成了茶楼,大家边喝茶边看黄鹤跳舞,高兴极了。生意越来越好了。
  黄鹤会跳舞的消息传到一个地主的耳朵里,他想:如果把黄鹤弄到手,就发大财了! 一天,财主带人来到茶楼就喊:“我家会跳舞的黄鹤丢了,听说在这里,快还给我!”老婆婆向墙上一指,说:“有本事你拿走!”财主一看,原来是幅壁画。财主红着脸低着头溜走了,招得满堂的茶客哈哈大笑。县太爷听说此事,他想把黄鹤献给皇帝,自己好升官发财。县太爷带人来到茶楼,大家正兴高采烈地欣赏黄鹤跳舞。县太爷一看到黄鹤,也顾不得做官的尊严了,直朝黄鹤扑去。不等县太爷近身,黄鹤一抖翅膀,飞回到墙上去了。县太爷连忙拍手,手都拍肿了,黄鹤仍然在墙上一动不动。县太爷气的快疯了,下令说:“连墙一起给我搬回府去!”县太爷在县衙里又烧香上供,又作揖磕头,可是黄鹤还是一动不动。县太爷气坏了,叫人涂油漆盖上,油刷了几遍,黄鹤照样出现在墙上。县太爷又叫人用火烧,大活烧了好久,黄鹤依然完好如初。  突然,黄鹤眨眨眼睛从墙上飞下来,县太爷喜出望外,连忙抱住黄鹤的腿。黄鹤飞起来了,飞上了天。县太爷也跟到半空里,他的乌纱帽都被风刮掉了。飞呀飞,县太爷低头一看,黄鹤正飞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空。县太爷吓坏了,全身发抖,一松手,从半空中掉到长江里淹死了。黄鹤飞回茶楼,老婆婆坐到黄鹤身上飞向了远方。以后,人们就在这茶楼的地方建起了黄鹤楼。如今它又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长江边上。 

附:黄鹤楼介绍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湖北省档案馆 通讯地址:武汉市水果湖洪山路87号 邮编:430071
信息投稿邮箱:daxx33853@163.com
湖北省档案馆值班电话:027-87233715
档案查阅咨询电话:027-87233921
鄂ICP备0500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