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信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武汉市档案馆收集系列抗疫组画入馆

发布时间:2020-04-09 来源: 武汉市档案馆 阅读次数:965

武汉市档案馆收集易小阳创作的2米×2米“中国加油,武汉挺住”丙烯布画


 2米×2米的大幅画布上,饱含深情的钟南山院士、武汉长江大桥上急驰的救护车、奔走救援的医护人员让人心潮涌动……3月20日,武汉市档案馆疫情防控档案收集工作专班人员来到东西湖区易小阳的家中,将他捐赠的这幅大型丙烯布画和抗疫主题速写收集入馆。

    今年63岁的易小阳,198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是该校雕塑系的首届学生。2011年开始,他连续七年在汉阳区钟家村西大街一面墙上手绘老西大街风貌,绵延数百米的“墙面人物志”与真实街景虚实交替,成为武汉富有特色的城市记忆,吸引了众多游客行人驻足观赏,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在家中,易小阳向武汉市档案馆专班人员展示出“中国加油,武汉挺住”丙烯布画。疫情期间无法买到大幅的画纸,这张画布还是热心邻居提供的床单。由于画幅太大,屋里没法创作,他只好把床单铺平在小区一处空旷位置进行创作。3月7日,画好的画作被邻居们用撕成条的被单挂到了小区服务中心门口。

    在一册速写本上,易小阳还用画笔留存了抗疫期间的日常生活,简约而生动。在不影响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时,他会戴好口罩,带着纸笔,携小板凳,为坚守在小区抗疫一线的人绘画速写。下沉社区值守的党员干部,上门排查的社区工作者,配送物品的快递小哥等,都是他笔下的主人公。几十页的书写本上都留下了抗疫一线人员的身影,每一幅都是这段抗疫记忆的真实写照。

    易小阳告诉武汉市档案馆专班人员,自己92岁的老母亲一直心脏不好,没能熬过今年冬天,不幸在大年初一去世;儿子在医院后勤保障部门工作,已连续在岗位上奋战了两个多月。疫情发生前期自己在家中隔离,心绪低沉,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的事迹使他十分感动,心中生出一种使命感,“我要拿起画笔,来画下这些保护我们的人”。这组抗疫画作是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为了记录这段难忘的抗疫史,记下在疫情防控中默默付出的可爱的人。

    将这幅布画和抗疫速写手稿捐给市档案馆收藏,易小阳坦言心中难免有些不舍,“但想到这些画在武汉市档案馆保存和展出后,可以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历史,也算是我为抗击疫情,为社会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易小阳向武汉市档案馆捐赠抗疫主题速写手稿

    武汉市档案馆副馆长马秀兰向易小阳颁发了档案收藏证书,并表示,易小阳用画笔记录疫情中默默付出的普通市民,是对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真实、原始的记录,也是武汉这段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前,武汉市档案馆正与时间赛跑,集中力量开展疫情防控档案尤其是实物档案收集,期盼更多市民提供战“疫”档案或线索,以涓滴细流汇成江海,完整真实保存武汉这段可歌可泣的抗疫历史。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湖北省档案馆 通讯地址:武汉市水果湖洪山路83号 邮编:430071
信息投稿邮箱:daxx33853@163.com
湖北省档案馆值班电话:027-87233715
档案查阅咨询电话:027-87233921
展览参观联系电话:027-87238837
鄂ICP备0500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