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信息 >> 鄂档资讯 >> 正文

奋楫数字浪潮 书写兰台新篇——湖北省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11 来源: 《中国档案报》 作者:艾海滨 蔡岳峰 阅读次数:134

近年来,湖北省扎实推进数字湖北建设,把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作为全省档案工作数字转型的主要路径,作为档案馆和机关单位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探索践行高位推动、示范带动、要素拉动、价值驱动的“四轮驱动”新路径,奋力实现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推动全省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建成数字档案馆(室)94家,其中包括4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1家国家级数字档案馆、2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

坚持高位推动,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成势”的机制重塑

“三个加强”为关键举措,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全省数字档案室建设,形成全省同频共振、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加强顶层设计聚合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省数字档案室建设。省委、省政府印发《“十四五”湖北省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新增50家示范数字档案室的目标。省委领导同志多次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要求大力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省档案局组织实施《湖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确立发展蓝图和实践路径。连续5年把数字档案室建设列入全省档案工作要点。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将数字档案室建设纳入本地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省档案局加强统筹协调,进行系统布局,有力有序推进。省档案馆加强业务指导和预检测评,凝聚工作合力。

加强法规建设强定力。着力立法规、建机制、明标准,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为数字档案室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出台地方性法规。修订后的《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新增档案信息化建设专章,支持有条件的机关单位建设数字档案室,明确省政府应当推进全省档案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推动档案数字资源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利用。二是健全测评机制。省档案局、档案馆制定《湖北省数字档案馆(室)系统测评办法》,明确基本要求和具体指标,统一建设路径和方法步骤,提升两个系统指标的关联性,推进系统衔接和数据互通。强化符合性审核,要求系统衔接、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安全管理等方面符合条件才能申报测评。三是抓好文件实施。国家档案局《推进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印发后,省档案局、档案馆立即组织学习,将其传达至市县档案部门和数字档案室建设试点单位,确保及时掌握最新要求。省档案局在《中国档案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刊登文章,对《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内容进行解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贯彻实施工作方案》,明确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路径,市县两级制定本级贯彻落实措施。

加强监督指导提能力。织密监督网络、创新指导方式、拓宽考核载体,实施高密度监督、高标准指导、高要求考核,提高机关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能力水平。一是强化监督检查。将数字档案室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纳入监督检查范围,逢会必讲、逢事必提、逢检必查,督促机关单位扛牢档案工作责任制,依法依规开展数字档案室建设。二是强化业务指导。省档案局、档案馆联合组建工作专班,对数字档案室建设进行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帮扶。在测评程序中增加预检环节,要求建设单位通过预检并根据预检意见整改到位后,才能申请正式测评,进一步提升建设质量。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定期开展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和执法检查,对信息系统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等工作开展考核评价。督促及时整改问题隐患,鼓励建设省级数字档案室,提升电子档案管理能力。

坚持示范带动,实现从“被动跟进”到“主动创建”的生态重构

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广泛发动三步工作法,以点带线、以线扩面,带动机关单位踊跃申报数字档案室建设,形成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用一个示范带出一批示范,用一批示范催生全省数字档案室建设“群星效应”。

试点先行求突破。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全局和局部的辩证统一。2021年以来,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单位开展数字档案室试点建设,已批复4批共77家试点单位。鼓励各地加强分类指导,对未纳入试点范围但具备条件的机关单位,成熟一家、申报一家、测评一家,形成梯队、接茬推进。目前,全省已建成18家数字档案室,32家今年底前可以完成建设任务,到“十四五”末预计建成50家。

典型引路树标杆。树立先进榜样,用好典型经验,用榜样之光点亮“满天繁星”。一是抓“头雁”带全域。坚持多领域培育典型,从单位类型、业务规模、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挖掘,确保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有建设效果突出、先进性强的典型案例。数字档案馆能为档案室提供业务指导、系统对接、数据接收、服务共享等支撑,是机关数字档案室“百川朝海”的最后一环。省档案馆建成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市县综合档案馆超过50%建成省级数字档案馆,为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筑牢坚实数字底座。二是抓“总部”带系统。采取抓系统、系统抓的方式,引导省直机关单位对行业系统进行牵引带动,自上而下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形成良好系统效应。省纪委监委机关、省水利厅申报全国数字档案室试点建设,分别带动4家市级部门提出申报。省法院、省检察院、省自然资源厅分别带动5家市县级部门申报试点建设。三是抓“龙头”带区域。主动融入汉襄宜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武汉、襄阳、宜昌加快档案区域数据中心建设,协同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等工作,提升区域内档案协作管理和服务水平。

广泛宣传造氛围。加强对优秀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转化为各试点单位的建设成效。一是开展经验交流。利用座谈会和培训班等机会,组织省水利厅、省审计厅等先进单位进行交流发言,介绍成功经验和工作心得,探讨推进数字化转型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为其他单位提供可借鉴的实践做法和工作启示。二是鼓励考察调研。鼓励省直、市县到先进单位考察调研,学习组织领导、规划制定、技术支撑、人员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开拓思路。三是加强媒体宣传。支持有关地方单位撰写经验文章,利用多个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覆盖面,使各地各单位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要素拉动,实现从“零散保障”到“立体护航”的范式进化

按照省委将今年作为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的部署要求,围绕档案数字资源管理和应用能力,在抓队伍固根基、抓帮带定信心、抓协作增活力、抓科技强动能等方面出真招求实效,推动各级档案部门强基提能、真抓实干、善作善成,为数字档案室建设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要素保障。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发展根基。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数字档案室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本领。每年把数字档案室建设作为培训重点,连续两年依托中国知网举办线上培训班,邀请国家档案局及有关方面专家授课,省内外5.1万余人报名,总浏览量达262万人次。2024年5月,举办全省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专题培训班,深入讲解数字档案室建设要点和测评指标,帮助机关单位档案人员掌握工作方法、提升建设质量。二是搭建多元平台,助力成事成才。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工作实训等方式,为档案信息化人才提供成长平台和发展空间。建立省级档案专家库,指导市州建立市级专家库及培养管理机制,吸纳机关单位档案人员参与政策咨询、业务指导、项目评审等工作,提升档案信息化素养。省档案局、档案馆联合举办首届全省档案系统业务技能大赛,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助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帮带制度,坚定发展信心。自上而下、自前向后建立帮带机制,着力解决痛点、难点问题,推动机关单位坚定必胜信心、如磐恒心和坚强决心。一是定期调研指导。省档案局、档案馆印发《湖北省数字档案室建设联系点实施方案》,选择32家省直单位和市州作为联系点,定期调研指导工作,协调解决面临的困难问题,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二是联动“把脉问诊”。档案主管部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赴建设单位开展调研,从档案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意见。组织档案馆、机关、高校专家以及基层档案部门共同参与省级数字档案馆(室)认定办法修订工作,精准把握指标要求,更好指导试点建设。三是测评“学以致用”。利用试点单位接受测评的机会,组织其他试点单位派出代表现场观摩专家质询、资料检查和系统测验等环节,深入了解测评流程和指标要求,为本单位测评做好准备。

健全协作机制,注入发展活力。搭建长效交流沟通机制,支持机关单位开展互学互助、携手共进的实践探索,为数字档案室建设注入新活力。一是推进部门单位横向协作。组建涵盖272家单位在内的21个省直单位档案工作协作组,搭建业务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省档案局、档案馆联络人员宣讲政策规定和工作标准。协作组牵头单位协助对成员单位进行业务指导,促进各成员单位规范做好档案信息化工作。二是推进档案服务行业共进。推动成立湖北省档案服务行业协会,指导完善工作机制、开展技能培训和交流研讨。组织会员单位赴上海、福建、辽宁等地观摩调研,学习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做法,为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技术服务。

强化科技支撑,激发发展动能。加强档案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普及应用,将档案科技成果转化为数字档案室建设的新动能。近年来,全省获批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31项,其中与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相关的有23项,占比74.2%。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多方合作。武汉大学创建国家档案局档案智能开发与服务重点实验室,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的智慧档案管理平台等产品在数字档案室建设中展现了科技创新力量,推动档案工作在向新而生、向智而进、向数而行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坚持价值驱动,实现从“人工管理”到“数字赋能”的效果跃升

紧抓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机遇,注重提升数字思维、数字技术、数字管理三大因素的“含金量”,全范围完善基础设施、全流程加强管理能力、全方位提升服务效能、全要素保障信息安全,彰显数字档案室建设助推档案工作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价值。

以数字思维重塑管理流程。部署在线移交接收、自动整理归档、编研利用、监督指导等智能管理功能,统一数据模式和接口标准,加强数字档案室和数字档案馆的有效衔接,建立“全流程”“全周期”管理新模式,加速推动档案由实体管理走向数字管理。宜昌市坚持全面规划、全域统建、全程管控、全体应用的工作理念,在政务网部署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十堰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服务现实的原则,市档案馆2015年建成全国首批、中西部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正在探索推进智慧档案馆建设,并推动7家单位开展数字档案室建设。武汉、襄阳、咸宁等地建设区域性档案管理一体化平台,探索推进数字档案馆(室)、档案行政监管等功能集约建设,取得档案数据跨部门共享和一体化管理等阶段性成效。

以数字技术革新档案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探索开展数据、技术、业务、档案协同治理,让“存起来”的档案变成“活起来”的信息。省水利厅将地图、视频、照片、诗词、歌曲等多种素材进行数据整合,在数字档案室系统中综合反映200多个大中型湖泊的基本情况、历史文化、保护服务、地理位置等人文特色,为湖泊保护提供优质档案服务。省审计厅将审计档案数据进行加工、转换和提炼,从被审计对象、行业政策法规、问题整改等多个维度形成审计成果档案“资产集”,为决策部署、巡视巡察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湖北联投集团在创建数字档案室过程中开发企业专属AI大模型,强化数据资产沉淀,构建知识管理版图,探索实现集团数据与知识的统筹管理,全面赋能企业档案智能应用场景。

以数字管理筑牢信息安全防线。将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与系统功能建设同步设计、一体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持续提升机关单位安全管理能力。一是配置安全设施设备。把防火、防盗、防水、防尘、防泄密等作为重中之重,配备双路供电、气体自动消防、专用机房监控等设施设备,在局域网、政务网和互联网配置必要的安全设备,运用加密等技术手段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安全保护,切实保障数字档案室系统安全。二是建立数据备份体系。采取在线备份、近线备份、离线备份方式,配备移动硬盘、磁盘阵列、光盘塔等备份设备,实行不同介质多种形式的备份策略。重要档案数字资源进行同城异质备份。三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单位制定落实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运行维护、安全管理、数据备份、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加强电子档案全过程管控,以“实战”标准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应急演练,确保数字档案室系统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

今后,省档案局、档案馆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探索和创新工作举措,加快推进全省数字档案室建设提速扩面、提质增效,在奋楫数字浪潮中书写兰台新篇,为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作出湖北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6月30日 总第4308期 第四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湖北省档案馆 通讯地址:武汉市水果湖洪山路83号 邮编:430071
信息投稿邮箱:daxx33853@163.com
湖北省档案馆值班电话:027-87233715
档案查阅咨询电话:027-87233921
展览参观联系电话:027-87238837
鄂ICP备05006984号-1